03月26日 星期一 合肥 20°c 多云
公车拍卖不是“秀”
   
  公车拍卖不是“秀”  
        
  

近日,各地陆续传来公务用车拍卖的消息。辽宁省沈阳市首次在网上限时公开拍卖121辆公务车,从而为沈阳市全面车改后大规模处置公务车拉开序幕。此前,江西省新余市市直涉改单位公务用车也举行4场拍卖会,参加竞拍的近500辆公车中已有464辆成交,总成交额达2689.25万元,较评估价溢价20.21%。随着“史上最严车改”加快推进,启动临门一脚,“史上最大规模公车拍卖”也顺理成章。

去年,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出台,要求“取消一般公务用车,普通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”,可谓切中要害。公车概念退出历史舞台自然大快人心,但接下来如何将机关事业单位200多万辆以及无法计算的国有企业的车辆“削职为民”,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。目前基本采取“拍卖”办法。办法虽好,但从实践来看,并不尽如人意。个别地方甚至出现“应景式改革”,成了对付上级、糊弄群众的“作秀”。

在公车拍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,无论是之前的公车私用,还是现在的公车拍卖,最大的受益者几乎还是原来享有公车待遇的原班人马。在公车拍卖之后,由国家财政开支的车贴,也仍然是纳税人所提供的,如果在车贴的监管上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,那么公车改革仅仅是给公车滥用换了个“马甲”而已。

国企改革时,一些国企的高层利用身份优势以低价获得了大量国有资产,让国有资产流失惨重。而当下正在进行的公车改革,性价比较高的公车甚至是豪车拍卖中,凡是有点关系,其实都能获得“暗箱操作”空间。这样一来,不仅造成了国有公车的低价流失,更让公车拍卖这一本应公平公开的行为变得见不得光,饱受公众质疑。

公车拍卖的目的是要扭转领导干部的特权思维,让公共权力能够更大限度地服务于公共利益。公车拍卖只是公车改革的一个环节,之所以引发诸多质疑,主要在于拍卖过程不够“阳光透明”。群众担心的是在各种权力的干预之下,公车改革会变味。公车并不只是领导干部个人的,因此公车拍卖不应该成为政府的“内部事务”,也绝不能由政府和领导干部“自导自演”。公车拍卖要真正行之有效,应该对所有一切进行明码标价,同时设计更为严密的制度约束和更加严格的社会监督作为保障,方能防止公车拍卖“变味”。